微软在去年的12月26号静悄悄的在 Google Play 推出由 OPENAI GPT-4 和 DALL-E 3 驱动的 Microsoft Copilot 独立版,这是目前微软主推的人工智能产品,用户安装后即可与人工智能对话、便捷获取各类的影响。
原本用户如果想要在手机上使用 Bing Chat 或者 Microsoft Copilot 需要安装 Bing App 或 Microsoft Edge 浏览器,这其实也是微软推广这些产品的方式之一。
小编已经在手机上用上了这款全新的程序一段时间了,不过,对它的评价似乎好坏参半。
实际上,Microsoft Copilot基本就是Bing Chat的“换皮”,用户可以在谷歌应用商店下载。不过,这两款应用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Bing Chat支持搜索、奖励和聊天功能,而Copilot则更专注于聊天界面和DALL-E 3等功能。
回顾过去一年,Google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但除了Copilot发布初期的惊艳一现后,Copilot后续的表现与微软对其很高的期待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
就在上周,OpenAI又被传出即将开始新一轮融资。如果融资成功,OpenAI的估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成为美国估值排名第二高的初创公司,仅次于马斯克的SpaceX公司。虽然微软作为OpenAI的重要投资者,也会从中获益。但今年以来,对于这家一直寄希望通过AI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老牌巨头公司而言,追赶AI“后浪”的压力显然不小。
此次,微软将Copilot作为独立程序搬上手机,更有可能帮助他们在未来争夺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应用份额上抢占先机。
放弃Bing品牌化,造一个AI新入口
微软此次将Copilot作为独立程序这一动作也颇有深意。此前,移动端用户并非不能使用Copilot,而是需要“绕一段路”,通过微软的搜索引擎Bing来使用Copilot。
近期,微软的一系列动作似乎都在表明,微软想把“Copilot”作为其在AI领域的唯一品牌标识。
此前,微软一直致力于将Copilot的功能嵌入到Bing中,以丰富Bing的生态。但就在11月中旬,微软宣布将Bing Chat全线更名为Copilot,并且为Copilot上线自己的专属域名copilot.microsoft.com。
对此,微软的解释是希望为消费者和商业客户打造统一的Copilot体验。微软有十几种产品共享Copilot品牌,公司认为这非常容易引起混乱。在AI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为主力产品打造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品牌确实有必要。
微软的这一调整也在情理之中。微软起初将Copilot嵌入Bing搜索引擎,打造Bing Chat功能,就是希望能提升Bing的竞争力。但网站流量检测机构StatCounter在今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Bing Chat推出半年后,Bing其实并未帮助微软从Google抢夺到多少市场份额。
One More Thing
随着微软力推Copilot,微软和OpenAI的竞争局面正悄然发生变化。
通过现有用户的评价,可以发现安卓版Copilot最大的优点还是“免费”。对于用户来说,只需登陆微软账号,无需再注册一个OpenAI的账号,就可以使用丰富的功能,重点是不用给GPT-4付费。
但Copilot在底层技术上高度依赖OpenAI,也不免让外界对微软AI产品的前景有些担忧。毕竟无论是微软还是OpenAI,都在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张,产品之间越来越直接且频繁地竞争客户的可能性也在变大,这让两位合作伙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有些岌岌可危。
即使作为OpenAI最大的支持者之一,微软在近期创始人Sam Altman结束公司“内乱”、顺利回归的过程中也出力不少,Sam Altman还和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互相为对方的开发者大会站台,但外界对两者的亲密关系并不看好,最近《福布斯》在对2024年AI圈的十大预测中,直接就点出:
微软和OpenAI将结束蜜月期。
微软虽然看好OpenAI,但并没有放弃投资市场上其他AI初创企业。例如,微软最近宣布与OpenAI竞争对手Cohere合作,还投资了Phi-2等参数仅27亿的小语言模型。而微软自身也不愿意错过这次AI机遇,比起投资一百家成功的企业,自己成为顶尖AI模型供应商听起来或许会更好。
苹果也在为追赶AI浪潮而焦虑。此前,彭博社就报道苹果在内部建立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AppleGPT。12月,苹果AI研发团队发布了一篇新论文,研究如何在智能手机等内存有限的设备上部署大型语言模型,并提出两种可以大幅加速本地模型运行速度的新技术。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